Markus Lüpertz

Markus Lüpertz  x《芭莎艺术》

“我不是一位学者,我是一位诗人。我所说的一切都来自于关于艺术的自由。我一直努力摆脱政治和市场的束缚。我希望能够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。我是一个波希米亚人。我这个人很轻率,不愿意承担责任,有时候也会自相矛盾、狂妄不羁。甚至每天说的话都不一样,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是一位艺术家,而不是一位学者、也不是政治家。我认为我自己总是正确的,不管是在什么时候,不管我说的关于什么。” 马库斯·吕佩尔茨。

“我是一个天才”

2015年4月,74岁的德国艺术家马库斯·吕佩尔茨(Markus Lüpertz)来到北京时,刚好是春入夏的时节,天有些热,但他的每一次公开亮相仍然打扮得一丝不苟——浅色西装三件套、帽子、双拼色皮鞋、骷髅头手杖、耳钉、指关节上不止一个的配饰,配上精心修剪的白胡子,像一个19 世纪的老绅士,又像一个不服老的朋克。

听说吕佩尔茨一个人从柏林来北京,美术馆的人起初还有些担心落地后语言不通,但老人家不带翻译,不带助理,一个人拎着行李下了飞机,比年轻人都精神。在德国生活时他不缺有人照料,但在艺术的战斗上,他常常是一个人。

吕佩尔茨当年求学时,曾经在这里被教授开除,20 多年过去了,他以院长的身份回归。“我不是管理人才,我是一名艺术家,我负责营造艺术氛围,看信、回信的事我一律不管。” 这么说来他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“好老师”,不会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创作,“不应该是我去关心他们,而是我的学生都必须努力让我对他们产生兴趣。”不过他手下有一票得力的教师,同时也是他的朋友。

老友伊门道夫一直在强调艺术的“社会使命”,但吕佩尔茨不这么看,“艺术没有任何社会使命,它不是人们达到目的的手段,否则就是对艺术的亵渎。艺术高于哲学和科学,它紧随上帝之后。艺术不需要内容,不需要任何理由,艺术就是艺术。”